急诊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前沿阵地,常面对大量急症患者,其中消化系统急症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复杂的诊疗特点备受关注。急性胰腺炎和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急症的两大代表性疾病,前者以剧烈腹痛和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后者则常伴随失血性休克和潜在致命风险。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急诊处理的进步,针对这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了显著优化。
一、急性胰腺炎的急诊评估与处理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急诊内科的常见病。其病理机制主要与胰腺酶的异常激活及其引发的自身消化相关,发病原因包括胆石症、酒精滥用及高脂血症。根据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的报告,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约为34例/10万人口/年,病死率约为3%~5%。
1.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依赖三项核心标准:典型临床症状(如急性上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实验室指标(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水平超过正常值3倍)及影像学证据(如腹部CT显示胰腺水肿或坏死改变)。对于重症病例,BISAP评分和修订版Marshall评分是评估早期器官功能衰竭风险的重要工具。影像学检查如CECT或MRI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还能评估胰腺坏死范围,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2. 治疗策略
2022年发布的《急性胰腺炎管理指南》明确指出,早期且充分的液体复苏对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推荐使用乳酸林格液(30 ml/kg)在24小时内进行输液管理,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处理需谨慎,避免早期使用抗生素,仅在明确感染证据后介入治疗。近年来,微创技术显著改变了AP的治疗格局,经皮引流作为一种低创、高效的干预方式,逐渐成为感染性坏死的主要处理方法,已显著降低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相关并发症。
二、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分类处理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B)是急诊科常见危重症,其临床表现包括呕血、黑便及失血性休克,按解剖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UGIB)与下消化道出血(LGIB)。统计数据显示,UGIB约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病例的80%~90%,病死率为8%~10%。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胃肿瘤。
1. 快速评估与分类
患者入院时的快速评估至关重要,重点在于识别失血性休克及出血量评估。急诊内科医生通常通过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及心率变化判断出血严重程度。Blatchford评分与Rockall评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风险分层工具,能辅助医生决定内镜检查的紧急性。
2. 治疗原则
内镜检查是UGIB的首选诊断及治疗手段,建议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完成。内镜下止血技术包括注射治疗、机械夹闭及热凝治疗。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在减少门静脉压力方面疗效显著,同时结合内镜下套扎术可显著降低再出血风险。对于LGIB患者,CT血管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有助于精准定位出血点并指导治疗。
三、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消化系统急症中的作用
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在复杂急症诊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急性胰腺炎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多样且常伴多系统功能障碍,单一科室难以满足全面诊疗需求。MDT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显著提高了急症处理效率及治疗效果。
以SAP为例,2021年《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通过整合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及介入科资源,MDT模式可将病死率从22.8%降低至13.5%。对于复杂性消化道出血,MDT策略结合血管介入治疗(如选择性动脉栓塞)与内镜技术,止血成功率可超过90%。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决策的精准性,也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再入院率。
四、结语
急性胰腺炎与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科中最具挑战性的消化系统急症,其诊疗依赖于及时准确的病情评估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实施。未来,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诊疗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这些疾病的救治水平。通过加强临床医生的专业培训和患者教育,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应对这些复杂急症,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周国凤 会东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