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诊识别与早期康复的关键

周正琴
2024-12-23
来源:会东县人民医院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巨大负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卒中后的急诊识别是争取治疗时间的关键环节,而科学合理的急诊治疗则为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长期健康奠定基础。

1、脑卒中的急诊表现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事件,通常表现为急剧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其急诊表现主要依赖于卒中的类型、病变部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症状是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常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尤其是上肢或下肢的运动功能丧失。此外,语言障碍也是常见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失语或理解困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视物模糊或单眼失明,特别是当卒中发生在视网膜或大脑后循环区域时。突发性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亦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

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表现更为剧烈。患者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等症状。头痛的特征性通常为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肿的急速形成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受压和功能丧失。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严重时可迅速发展为生命危险。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临床表现常常比缺血性脑卒中更为严重且迅速,且其病程进展较为迅猛,给急诊处理带来极大挑战。

2、脑卒中的急诊治疗与干预

脑卒中的急诊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迅速干预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损伤,并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约85%,其急诊治疗的核心在于迅速恢复脑血流,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药物。rt-PA治疗在发病后3小时内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率,减少长期致残率。美国FDA批准的rt-PA使用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单纯的溶栓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有限,尤其是那些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近年来,机械取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急诊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机械取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在发病后6小时以内进行治疗时,能够显著降低3个月后的致残率。该技术主要通过导管进行大血管血栓的物理移除,适用于那些常规溶栓治疗效果不佳或禁忌的患者。

2.2 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处理

出血性脑卒中相较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急诊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控制出血、减轻颅内压并维持脑血流。首先,控制血压是减少出血扩大的有效手段。高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急诊处理中的高血压患者,通常采用降压药物进行控制。推荐使用静脉滴注的拉贝洛尔或尼卡地平进行急性期血压控制,目标是将收缩压维持在160mmHg以下。控制血压不仅有助于减少脑出血的扩展,还能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对于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尽早评估其外科干预的需求至关重要。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脑深部出血和小脑出血的有效方法。立体定向手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治疗逐渐趋向个体化和精准化微创脑出血清除术能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有效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尽管外科手术可以显著缓解颅内高压,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过早或过晚的手术都可能导致并发症增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来决定最佳手术时机。

结语

脑卒中的急诊处理是医疗救治中一项高度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每一项治疗决策都直接影响患者的短期生存和长期功能恢复。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进一步优化急诊治疗的流程、提高治疗时效性,并加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实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周正琴 会东县人民医院)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