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毫无疑问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要义和系统观点。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将系统观念落到实处,便是着眼于各项重点工程,增强工程管理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地方政府为例,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7月,江苏省已完成省、市、县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10215个,使用土地123.99万亩,保障率91.68%,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张靖皋长江大桥、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等工程先后完成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程项目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推进、高水平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工程管理重要制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言而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基础工程、加强人才力量,成为铺就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石。
把顶层设计画好,制度建设才有章可依,做实道路的“面层”才有科学指引。
这次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顶层设计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条,通过统筹部署与分级推进相结合,旨在加强整体谋划与具体举措间的衔接,把该尝试的先试起来,能改善的改起来,确保深化改革有章有法、制度建设有力有序、工程管理有为有效。而在全会强调的“七个聚焦”中,与创新工程管理制度最为息息相关的,则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将目标组织的机能作为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基面,便是对工程管理制度安全最妥帖的论证。
制度建设的保障,同样依托于技术创新的支撑,依托于铺好“技术更新+经验整合”的道路“结合层”。
技术创新之于工程管理,如同制度建设之于改革路径。
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如何把“技术活”变成“活技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当前和接下来一个时期,需要奋斗者在实践中共同探索和作答的“群众关切”。以方法谋结果,常怀“归0”的心态,跨过“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完成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的“五年之约”,走向技术攻关的“1”,节省时间与空间,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门”。
为了更好的民生,创新工程管理才有动力;为了更美的“基层”,优化基础工程才愈加富有意义。
全会强调,“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好“必由之路”,深化改革方可“行稳致远”。
通过综合治理开题切题,把握“数字化”与“多元化”的融合,把握“基建”与“新基建”的层叠,把握“重”和“大”与“小”而“美”的交汇。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坚持“有力量、见神采、显底气”服务基础工程,将寸心映照百姓质朴的门扉。
制度服务人民,工程管理建设造福人民,而这股幸福的源泉也来自人民,源自蕴藏在道路“垫层”里,垫起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人才力量。
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用匠心和卓越缀满技能的花海。要着力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找到、选对、用好每一个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着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用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为强国建设“策源”“助力”。
(李金伟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