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健康的防线。但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护理要点,以确保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接种前的准备
在接种疫苗之前,应该主动了解所要接种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疫苗的种类、作用、接种程序、禁忌证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这样有助于做到心中有数,对接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接种前要进行一次健康状况的自查。如果有发热、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病、正在接受免疫治疗或过敏史等情况,应提前告知医师,以便医师判断是否适合接种。接种前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可以减少接种时感染的风险。如果是婴幼儿接种,家长需提前为宝宝换好干净宽松的衣服。
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成人接种:在接种疫苗时,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摆放体位,保持放松状态,有助于减轻接种时的不适感。医护人员在进行接种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受种者要注意不要触摸接种台面上的无菌区域。接种过程中及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或异常反应,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30分钟后如无不适方可离开。
儿童接种:前往接种时,携带预防接种证,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清楚孩子身体健康状况,如有无过敏史、发热惊厥史,特殊疾病史,目前有无发烧、拉肚子及其他任何的身体不适。视情况暂缓接种。配合接种医生核对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接种的疫苗种类、次数等,有疑问及时提出。仔细听取接种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和相应处理办法的告知。接种医护人员实施接种操作时,家长(或监护人)应给予配合,如:按要求暴露孩子接种疫苗的部位。接种时可与孩子说话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减少疼痛感和恐惧感。
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后的24小时内,应保持接种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接触水和污染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24至48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给身体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接种后,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吃鱼、肉、蛋、奶和新鲜蔬果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时,要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
接种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低热、全身乏力、局部红肿、轻微疼痛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通常在1至2天内会自然消退。但如果出现高热、严重疼痛或变态反应等,应立即就医并与接种医生联系。如果个人有过敏史,接种后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以防变态反应的发生。
打完预防针的反应
一般反应: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全身反应: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倦怠、易哭惹,反应较轻,2~3天可以自行恢复。以上反应大多2~3天可自行痊愈,一般不需要处置,注意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当局部红肿和硬结的范围小于2.5厘米时,接种后的24小时内,可以使用保鲜膜将湿毛巾包裹起来进行冷敷,这样可以避免其范围进一步扩大。建议每天冷敷三次,每次的持续时间是15—20分钟。如果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仍然出现红肿和硬结的症状,那么可以使用保鲜膜将湿热的毛巾包裹起来进行热敷,以达到消淤和散结的效果。请务必注意,温度不应设置得太高,以避免烫伤的风险。注意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发热低于38℃,建议采用温水擦身或温水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出现局部红肿、硬结超过2.5厘米,发热超过38.6℃,或者其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症状较重、有加重可能或有其他担忧情况的,尤其是原有基础性疾病出现复发迹象的,建议及时就诊,同时要向接种单位报告。
接种记录与随访
接种完疫苗后,应妥善保管好接种记录卡或相关证明。这些记录对于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都非常重要。对于某些需要多剂次接种的疫苗,应按照医师的建议定期进行随访和补种,以确保免疫效果的持久性。
(张海英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沐溪镇卫生院)